图片名称

渔业养殖循环水系统及养殖方法


渔业养殖循环水系统(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, RAS)是一种通过物理、生物、化学等手段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处理,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高效养殖模式。其核心是 “节水、环保、可控”,能突破传统养殖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,实现高密度、集约化养殖,是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。

一、渔业养殖循环水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

循环水系统的核心是 “养殖废水→净化处理→达标回用” 的闭环流程,主要由养殖单元、水处理单元、监测控制单元三大模块组成,各部分协同作用维持水质稳定。

1. 核心组成部分及功能

  • 养殖单元
    即鱼类 / 虾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空间,常见形式有水泥池、玻璃钢桶、帆布池等,需根据养殖品种特性设计(如流水式、圆形池利于水体循环)。池体底部通常设计为倾斜或锥形,便于残饵、粪便等沉降至底部,通过排污口进入处理系统。

  • 预处理单元
    主要作用是快速分离养殖废水中的大颗粒杂质(如残饵、粪便、死亡生物),减少后续处理压力。

    • 常用设备:沉淀池(利用重力沉降)、水力筛(筛网过滤,分离直径 0.5mm 以上颗粒)、螺旋挤压机(压缩脱水杂质,便于后续处理)。
  • 物理过滤单元
    去除水中悬浮颗粒物(如细小残饵、胶体颗粒),降低水体浊度。

    • 核心设备:微滤机(通过旋转筛网过滤,可去除直径 5-50μm 的颗粒,是循环水系统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)、砂滤罐(石英砂填充,深度过滤细小颗粒)。
  • 生物过滤单元
    循环水系统的 “核心”,通过微生物(主要是硝化细菌)的代谢作用,去除养殖废水中的氨氮(鱼类排泄的主要含氮废物,有毒性)、亚硝酸盐(中间产物,毒性强),转化为无毒的硝酸盐。

    • 常用设备:生物滤池(填充载体如生化球、陶粒、K1/K3 滤料,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表面)、流化床生物反应器(载体在水流带动下呈悬浮状态,提高微生物与污染物的接触效率)。
    • 关键:需维持适宜的温度(15-30℃)、溶氧(>5mg/L)、pH(7.0-8.5),确保硝化细菌活性。
  • 消毒单元
    杀灭水中的病原菌、藻类及原生动物,防止病害传播,同时避免微生物过度繁殖堵塞系统。

    • 常用技术:紫外线消毒(无残留,破坏微生物 DNA)、臭氧消毒(强氧化性,消毒后需曝气去除残留臭氧)、二氧化氯(低浓度下安全高效)。
  • 增氧与调温单元

    • 增氧:高密度养殖中,鱼类耗氧量大,需通过曝气盘、射流增氧机、纯氧锥等设备维持水体溶氧在 5mg/L 以上(冷水性鱼类如三文鱼需更高,>7mg/L)。
    • 调温:通过热泵、锅炉或冷水机组控制水温,满足不同品种的适宜生长温度(如罗非鱼 25-30℃,鲈鱼 20-28℃)。
  • 监测与控制单元
    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参数(溶氧、pH、氨氮、亚硝酸盐、水温、浊度等),结合 PLC 控制系统自动调节设备运行(如溶氧低时启动增氧机,氨氮高时强化生物过滤),实现智能化管理。

2. 系统工作流程

养殖池废水 → 预处理(分离大颗粒)→ 物理过滤(去除悬浮颗粒)→ 生物过滤(降解氨氮 / 亚硝酸盐)→ 消毒(杀菌)→ 增氧 / 调温 → 净化水回流至养殖池,形成闭环。

3. 循环水系统的优势

  • 节水环保: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 90% 以上,仅需补充蒸发 / 排污损失(约 5%-10%),减少养殖废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。
  • 可控性强:不受自然水源(如河流、湖泊)水质波动影响,可人工调控水温、溶氧等关键参数,延长养殖周期。
  • 高密度养殖:单位水体产量是传统池塘的 5-10 倍(如工厂化养虾亩产可达 5000-10000 斤,传统池塘仅 300-500 斤)。
  • 病害少:封闭系统减少外界病原菌入侵,配合消毒环节,降低病害发生率,减少抗生素使用。

二、基于循环水系统的养殖方法

循环水养殖需结合系统特性,从苗种、投喂、水质管理等多环节协同控制,确保养殖效率与生物健康。

1. 前期准备

  • 系统调试:新建系统需先进行 “养水”(培养生物滤池的硝化细菌),可通过添加氨氮源(如氯化铵)或投放少量鱼苗排泄的粪便,待氨氮→亚硝酸盐→硝酸盐的转化稳定(氨氮 < 0.5mg/L,亚硝酸盐 < 0.1mg/L)后再投苗。
  • 设备检查:测试微滤机、生物滤池、增氧机等设备运行是否正常,确保监测传感器数据准确(如用便携式检测仪校准溶氧仪)。
  • 养殖池消毒:用高锰酸钾(20mg/L)或二氧化氯(10mg/L)浸泡池体 24 小时,冲洗后注入净化水。

2. 苗种选择与投放

  • 品种适配:优先选择生长快、耐密养、抗病性强的品种,如加州鲈、罗非鱼、南美白对虾、虹鳟等。
  • 苗种质量:选择无病无伤、规格整齐(体长差异 < 10%)的健康苗种,苗种入池前需用 3%-5% 盐水浸浴 5-10 分钟消毒。
  • 投放密度:根据品种体型和生长阶段调整,如加州鲈苗种(体长 3cm)初始密度为 500-800 尾 /m³,成鱼(体重 500g 以上)降至 100-200 尾 /m³;南美白对虾(体长 1cm)初始密度为 1000-2000 尾 /m³。

3. 日常管理

  • 精准投喂

    • 饲料选择:使用高蛋白、低残饵的优质颗粒饲料(如鱼类饲料蛋白含量 35%-45%,虾类 40%-45%),减少粪便和残饵对水质的污染。
    • 投喂策略:定时定量(每日 2-4 次,如上午 9 点、下午 3 点),投喂量以 “鱼 / 虾在 10-15 分钟内吃完” 为宜,可通过观察摄食情况调整(如残饵过多需减少投喂)。
  • 水质监测与调控

    • 关键参数控制:溶氧 > 5mg/L(冷水性鱼类 > 7mg/L)、pH 7.0-8.5、氨氮 < 0.5mg/L、亚硝酸盐 < 0.1mg/L、水温根据品种维持稳定(波动不超过 ±2℃/ 天)。
    • 定期排污:每日通过养殖池底部排污口排出部分浓缩废水(约占总水量的 1%-3%),避免杂质积累。
  • 系统维护

    • 物理过滤:微滤机滤网需每日清洗(防止堵塞),砂滤罐每 1-2 周反冲洗一次(用清水反向冲洗去除截留的颗粒)。
    • 生物过滤:每月检查生物滤料状态(如是否板结、老化),必要时更换部分滤料(更换量不超过 1/3,避免破坏微生物群落)。
    • 消毒设备:紫外线灯管每 6-12 个月更换一次,臭氧发生器需定期检查臭氧浓度(避免残留过高对生物造成毒害)。

4. 病害防治

循环水系统病害风险较低,但仍需以 “预防为主”:

 

  • 苗种入池前严格检疫,避免携带病原。
  • 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(如芽孢杆菌、乳酸菌)或免疫增强剂(如 β- 葡聚糖),提高养殖生物免疫力。
  • 若发生病害,优先采用物理 / 生物防治(如升高水温、增加溶氧),必要时使用中草药(如五倍子、大蒜素),减少化学药物使用(避免破坏生物滤池微生物)。

5. 收获与系统恢复

  • 收获:根据品种生长周期(如鲈鱼养殖 4-6 个月,体重达 500g 以上),采用围网捕捞或排水收获,避免损伤鱼体。
  • 系统恢复:收获后清空养殖池,彻底清洗消毒,生物滤池继续运行(或低负荷维持),为下一批养殖做准备。

三、应用前景与注意事项

循环水系统适合土地资源紧张、环保要求高的地区(如城市周边、沿海地区),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鱼、陆基桶养虾、室内育苗等场景。但需注意:

 

  • 初期投资较高(主要为设备与基建),适合规模化养殖(年产 100 吨以上更易实现盈利)。
  • 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(掌握水质调控、微生物维护等技能),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系统崩溃。

 

总之,渔业养殖循环水系统通过 “节水、高效、环保” 的特点,解决了传统养殖的资源约束与环境问题,是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。